曾经被炒作的互联网技术,最终真的改变了世界,那 AI 呢?
泡沫破灭处,正是新文明的孵化场
2000 年 3 月 17 日,纳斯达克指数达到互联网泡沫的历史巅峰,5048.62 点,五年内飙升超过 500%。随后,在两年内暴跌 70%,这场泡沫的破裂迅速而残酷。
但今天回望这场崩塌,我们会发现:泡沫破灭处,正是新文明的孵化场。
现在全球市值最大的 7 家科技公司中,有 5 家都是在互联网泡沫时期成长起来的。
另外两家虽然不是在那时候创立的,但也在互联网泡沫中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换句话说,当年的互联网泡沫其实是个好泡沫,去其糟粕,留其精华;而那些纯炒作的坏泡沫则如“黄粱一梦”,潮退之际终成镜花水月。
藏獒泡沫(2010-2013):顶级藏獒一度标价 4000 万,可以在北京买 5 套房,泡沫破裂后大量藏獒被遗弃
资本的游戏还是技术革新?
2022 年以来,AI 领域异常火热,今天一个新模型,明天一个新应用。今天 A 公司融了 10 亿美金,明天B 公司融了 20 亿美金。
AI领域会不会重演25 年前互联网泡沫的历史呢 ?
现在很多 AI 公司动不动就估值几百亿甚至几千亿美元,但是他们几乎都没有盈利能力,依然靠融资来维持生存。
看看下面这张 AI 公司的估值表,这些估值在以往,需要一家公司成为一个领域的巨头、有良好的盈利情况之后才能达到。
尽管估值高的可怕,但是资本依然拼命往那些头部的 AI 创业公司挤。
这些 AI 公司获取了天价融资,但是他们到底能不能像互联网也一样推动社会进步、提高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呢?
今天 AI 热潮会成为好泡沫还是坏泡沫呢 ?
算力网络的新基建
虽然在互联网泡沫中,许多企业都是昙花一现,但他们的拓荒之举犹如星火燎原,为后来者打下了基础。
当年斥巨资铺设的光纤,如同数字时代的”愚公移山”,为后来者开辟出亚马逊、谷歌、Meta的崛起之路。19世纪铁路泡沫催生现代运输体系,20世纪电网狂潮点亮工业文明,每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资本的狂欢与幻灭。
每次大繁荣之后都有剧烈衰退,但基础设施依旧存在,并催生了新一代产业。
英伟达的 GPU 现在成为 AI 公司的算力基石,对于 AI 公司来说,其价值堪比和璧隋珠,在算力竞赛中是最稀缺资源。
马斯克的 xAI 去年宣布要采购 10 万 张 H100 GPU 构建他们的算力长城,今年 2 月 18 号他们发布了使用新的算力集群训练的 Grok3 模型,是全球最厉害的模型之一。
英伟达的 GPU 既是打开智能时代的密钥,又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英伟达也因此成为全球最值钱也最赚钱的公司之一,市值高达 2.7 万亿美元,而且它的利润率也在逐年提升。
也许很多 AI 公司会倒闭,但是他们构建的 GPU 训练网络很可能成为新一代的基建。
先行者的遗产
虽然很多 AI 公司最终会倒闭,但他们的一些出色的工作成果很可能会被后来者发扬光大,在互联网时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例如,1994 年一家名为 General Magic 的公司曾推出了第一代智能手机,但当时环境根本不成熟——没有数字网络,也没有丰富的互联网内容,手机必须通过拨号调制解调器上网。结果它的产品销量惨淡,公司于 2002 年倒闭。
但 General Magic 的创始人马克·波拉特(Marc Porat)所设想的数字触屏手机概念,后来被史蒂夫·乔布斯在 2007 年推出的 iPhone 实现了。当时移动网络、互联网、触摸屏和存储技术都已成熟。
而参与 General Magic 研发的工程师后来都在行业取得成功:托尼·法德尔(Tony Fadell)主导研发了苹果的 iPod 与 iPhone;安迪·鲁宾(Andy Rubin)则创办了全球最大的手机操作系统安卓(Android)。
再比如1995年中国最早的民用互联网服务商瀛海威时空曾推出在线购物、虚拟社区等超前概念,但当时环境根本不成熟——全国网民不足万人,没有电子支付系统,56K拨号上网速率甚至无法加载一张图片。结果其斥资千万搭建的”网络科教馆”门可罗雀,公司于2001年黯然退场。
但瀛海威创始人张树新设想的”数字化生存”场景,在大约十年后被阿里巴巴的淘宝网、腾讯的QQ空间变为现实。当宽带普及率突破38%、银联在线支付上线后,中国互联网终于迎来爆发期。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引用了宝玉老师翻译的Rolfe Winkler的一篇文章中很多观点,感谢宝玉老师的翻译和Rolfe Winkler的写作
我在这篇文章中也尝试使用 DeepSeek R1 和 Claude 3.7 Thinking 帮我做了一些润色和提供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