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时代里,我不想成为 AI 洗稿流水线上的螺丝钉
当AI十分钟就能生成一篇热点文章,我们还有必要坚持原创吗?
00 退群:在批量生产的狂欢里选择离席
我前几天加了一个微信公众运营学习群。
但是群里面所有人谈论的几乎都是怎么洗稿、怎么蹭热点、怎么用 AI 批量生产文章、甚至还有怎么买假粉丝、怎么擦边。
在微信里面搜索“AI 洗稿”,也会出现很多相关的内容。
讲实话,我确实有过这些想法,但今天还是决定删群、退出了。
退群时我突然感觉这跟写代码也有点像。
那些所谓运营秘籍就像被反复复制的垃圾代码——所有人都忙着复制粘贴,却没人会执行git blame
好好地做一次审查。
git blame 是一个用于代码文件修改记录审查的命令
我并不想说那些洗稿甚至买假粉的人有什么问题。而且从我这几天的观察来看,那个群主算是一个比较热心的人,会解答一些问题,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
其实从努力赚钱的角度来说,他们比很多人都做的更好。
但我还是希望能写一些更有意义的文字,并且试着通过这个方法为自己在未来多增加一些可能性。
01 真名写作:给自己的约束
大概半个月前,我决定尝试运营公众号之后跟老婆讨论过,要不要给公众号改一个名字。
因为现在公众号名字就是我真名。我担心用自己真名会不会在以后因为一些话题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
我选择用真名作为公众号的名字是受到了唐巧和孟岩的影响。
但是现在决定不改名字了。用真名作为公众号名字,对我来说是一种约束和提醒,它时刻警醒我要对发布的内容负责,保持敬畏之心,避免为了流量而迷失方向。
如果以后有一天想发布“AI 制造”的时候,肯定会先想想。
02 程序员的选择
我本身是一个程序员,而且就是做大模型相关工作的。如果我想的话,跟前面说的群里的人比起来,我更容易做到洗稿、蹭热点。
我可以开发一个符合我自己需求的写作流水线:自动抓取热点、自动用大模型生成文章、润色、修改、配图,自动上传到微信公众号,我需要做的就只是在手机 app 上点击一下发布按钮。
但我选择不这么做。
我并不是否定 AI 工具的价值,相反,我认为 AI 工具非常有价值,所有人都应该学习使用,这也是我去年选择换工作做目前这个岗位的原因。
但是我们应该做的是 “用工具赋能,而非被工具异化”。
03 写作即修行:在键盘的跳动中塑造思维
哪怕没有任何流量,写作本身也是一个有价值的事情。
正如保罗·格雷厄姆在WRITES AND WRITE-NOTS(写作与不写作)中表达的观点:写作即思考。
写作不仅仅是记录想法,它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通过写作,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梳理思路,深化理解。
这一点,我在写 Django Rest Framework 系列技术博客的时候深有体会。当时很多内容都以为自己掌握的很好了,但是真正写到那一部分的时候,却发现写不出来,因为我并没有真的理解,又重新去学习、梳理。
我虽然是最近才决定试着运营公众号,但是我从 2020 年就开始写作。
一开始是写技术笔记,后来也开始写生活随笔,写投资记录….这几年加起来也写了超过 20 万字了。
我很喜欢去年看《史蒂夫·乔布斯传》时读到的一个乔布斯的观点:向前展望时,你无法将人生的点滴串联起来;只有回过头看时,你才会明白这些点点滴滴是如何串联的。所以,你必须相信,那些点滴会在你未来的生命中以某种方式串联起来。
原文是: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所以,即使我这次尝试运营公众号最后失败了,我相信这段经历和写作本身也还是有价值的。
04 尝试在速朽时代播种永恒
大模型爆火之后,一切文字的生成工作都变得非常容易,很快就能完成。
几秒钟就可以生成一篇文章、一段代码、一首诗…
程序员群体中最近还有一个新的概念:一次性代码。也就是用 AI 生成一次性代码,用完就丢了,只要逻辑对,不用关注代码质量和可维护性。
当那些”一次性代码”被运行后又快速废弃时,孟岩的公众号用将近十年时间持续迭代同一份”投资理念”的源码。那些关于投资的深度长文,就像经过单元测试的稳健模块,在时间的代码库中持续产生复利。
我希望自己未来可以把公众号做成孟岩那样的账号。
他专注于投资领域,尤其是投资心理和心态的教育,注重长期投资和提前规划。
而不是今天告诉你买什么,明天告诉你卖什么。
关注他的人,也基本上是认可他的观点的人。其中很多人跟我一样,投资理念也在很大程度受到了孟岩的影响。
与其每天追着热点跑,不如选择一个自己擅长或者感兴趣的领域,努力持续输出高质量的内容。
这样不仅有可能获取一批忠实的粉丝,还能让自己在某个细分领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单纯依赖热点或同质化内容,难以形成忠实粉丝群体。
也许我的公众号永远做不到篇篇 10w+,但如果在某个深夜,收到读者留言“你的文章对我有用“时,我知道那些在电脑前逐字推敲的时光,都比流量数字更值得珍藏。